开播当晚刷新今年新剧首播收视纪录,
开播两集后豆瓣评分9.1,
58.5%的打分者打出了五星,
微博话题1.1亿阅读量、22.5万多次的讨论...
而创造这一系列神话的,
竟然是一部国产、题材剧——
《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不论人物、格局还是深度,都有了重要突破,
反面角色的最高级别直至,
被业界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剧”。
回顾整个创作过程,编剧周梅森感慨:“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这部没有刷收视率神器的“小鲜肉”、
也不是由网红级IP改编、
甚至题材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
会显得略“正”的电视剧,
缘何首播就取得如此好的观众缘?
片花只有两分多钟,虽然没有大场面,
但是燃爆了,一定要打开:
3月28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原著作者也是该剧艺术总监、编剧周梅森长舒一口气:“接力棒终于交到观众手中。”
“潜心八年,六易其稿”。。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
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题材的电视剧了。倒推10年,荧屏上有《我主浮沉》《绝对权力》《大雪无痕》《人间正道》,而后是太多的抗日剧、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玄幻穿越剧。一种强烈的期待,在观众心中蔓延。
2017年刚过去3个月,《人民的名义》已从小说“变身”话剧,再登电视屏幕。一路都有灼热的目光紧紧追随。
故事,还是要由“跑第一棒”的周梅森来讲。
一位部委项目处的处长,。
他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他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家具装修土的掉渣。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千9百55万4千6百块!
《人民的名义》开篇的第一个案子,你一定不陌生。
“这个原型就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小官巨腐,能贪这么多!你能想象到吗?”周梅森一边说一边比划,有些激动。
“我写过不少题材的小说,跟这些比都是小儿科了。比我有想象力、创造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腐败事件,远远超出一个作家的想象。除非有一天,权力彻底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那时候我就要苦思冥想了。”
。,,还有不少官场朋友和社会朋友,对下岗工人等社会群体也很熟悉。《人民的权力》里的很多情节不仅来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也源自他的生活。
过去几年,他常常听官员朋友说,张三进去了,李四高升了,王五过去了。身为作家,他嗅到了波涛汹涌下隐隐生长的气息。他按捺不住,写写停停,写好了就收到抽屉里,也做好了许久不被读者观众看到的心理准备。
直到2014年11月30日,。用这位老搭档、老朋友的话说,是“三顾茅庐”才有了这个剧本。
打动周梅森的是这句话:“十八大之后,对这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大事,竟然还没有一部像样的电视剧。”
2年,各方共同努力,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终于登上荧屏。总投资1.2亿,不论人物、格局还是深度,都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级别直至,因此被业界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剧”。
为写这部剧,。,为他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素材。
有两件事让他至今难忘。一是这些从高处跌落的职务犯罪分子的痛悔,“极少干部一上来就,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他们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却因为一个贪字,落得最后家破人亡。,“让任何罪行都无所遁形,这是我之前不了解的”。
这些年,媒体上出现了大量深度报道。前不久,。这让周梅森感到了文艺创作的窘迫。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有一种认识,认为蒙上眼睛就没有腐败了。文艺创作涉及就严防死守,一些文化官员成了维稳官员,而一些主旋律的片子播一轮就扔到片库里去了。这并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东西。”
“生活已经远远走在了创作的前面。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达到《永远在路上》的反映深度了吗?我们现在的文艺要紧追慢赶,才可能追上火热的时代。”
“我不认为《人民的名义》是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为啥人们关注?这是一种社会期待,人民对文艺的期待。因为你离人民太远了!”
《人民的名义》虚构了H省一场上上下下的斗争,处处折射了现实的身影。这影子,不仅是对真实案例的取材和文学化,更深层的,是对人性、对世道人心的透视。
小说和电视剧里光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多位,官场是他们人生的舞台,是社会的放大镜,极致地袒露了人性的种种。
张丰毅、吴刚、侯勇、张志坚、张凯丽、高亚麟、白志迪、李建义、冯雷等一干戏骨,同台飚戏,火花四溅中放大了这些人物、这些故事的张力。
老戏骨的一个眼神、一句话
就胜过千言万语
戏我两忘,人戏合一之境界
用一个眼神传递了万千情绪的张凯丽…
而女主演柯蓝身上高冷、聪慧的气质也跟剧中人物非常符合。
“硬汉”张丰毅
扮演官员的许亚军,此前对剧一直有“人物脸谱化”的刻板成见,而在看到周梅森的剧本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我读到了对人性的反思。”
如果说五官对峙是第一处飚戏大战,那么前两集里被捕的赵德汉,就是侯勇一个人的飚戏solo秀。
在这部满地开挂老戏骨的剧里,演技一向在线的陆毅,在一帮大佬们的衬托下,反而像个用力过猛的愣头青…
这里的人生,现实,真实,却也极其残酷。这里不仅有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还有许多的扑朔迷离,难以分辨的灰色地带。甚至,婚姻也成了天平上的砝码。
“离婚很多年,却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傍大款、假夫妻,拿婚姻做利益交换,笑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这都是物欲横流的表现。我们蒙上眼睛,就不存在了吗?像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那样甜腻腻的爱情,我觉得特别肉麻,特别虚幻。”
“我们时代有太多的利己主义者了,或精致或粗糙。”
周梅森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名作家,商场宦海,浮浮沉沉。用他自己的话说,“大时代变迁的轨迹与我的人生是契合的,始终是一位在场的作家”。
他当然不满足于写小说,他要文学全面介入社会生活,他要讲述“一个大中国的故事”。
“我弟弟以前工作的煤矿破产了,后来调到一个厂,没等到退休又破产了。现在,他夜里帮别人照看小超市,加上退休金,一个月收入一千八百块钱。我的一个同学,从三十多岁开始摆摊烙煎饼,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现在看起来比我苍老将近20岁。生活里像这样的故事多得是。”
“我感到悲哀。为什么?从20年前我就为他们呼吁,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一方面社会总财富在暴增,另一方面他们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少,两极分化严重。像这些东西与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它很真实,我都纳入了《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说,,是土壤问题。
“《人民的名义》里几乎没有重样的。有的是知识分子,嘴上讲人民讲得最多,他什么都懂,会人格美容,贪念也最大。,从饥饿的年代走进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他清楚看到了时代的机会,把视为改换门庭的方式。有经济暴发户,革命家庭出身,。还有一种,二、三十年就在处级岗位上打转,反正也升不上去了,就把手中的权力拿来变现”。
“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关键要改善土壤,,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但反对腐败和展示腐败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如何把握这个尺度?
“一是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了时代,二是作品是否包含健康向上的力量。我都做到了。就像眼前的这半瓶矿泉水,有信心的人会认为还有半瓶水,没有信心的人会说只剩下半瓶水了。”
“我只是作家,并不能给出药方。”周梅森坦率地说,话锋一转。
“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八项规定不就把‘嘴’管住了吗?现在跟官员朋友一起吃饭都改在食堂了。他们开玩笑说:你就继续写吧,看,连饭都没得吃了!”
许多网友之所以好评该剧,是看到《人民的名义》还原了“斗争”的过程,这是公众“民心所向”,且剧中之间的利益勾结描述毫无虚发,正如导演李路所说:
“《人民的名义》将开创剧的表现深度和社会广度。纵深层面,从小官巨贪到大贪,从基层好官到高层清官,纵轴上排布着形形色色的官员;社会维度方面,这部剧写了人物众生相,市民、官员、知识分子、商人。”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安全和幸福的生活。
谁又知道,这万家灯火中,
还有多少贪欲私利仍以“人民”的名义潜滋暗长,
又有多少人民在为英雄侯亮平们守候?
转载自 齐鲁晚报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