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 “大明”、“大秦”等扎堆播出,历史正剧离复兴还有多远?

“大明”、“大秦”等扎堆播出,历史正剧离复兴还有多远?

2022-07-06 04:37:20

文|  叶实


2月13日零点,曾于2007年播出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时隔十年之后再度在优酷上线重播,会员抢先看全集,而该剧也将在2月25日在重庆卫视晚间黄金档播出。


2007至2017十年间,重播的国产剧不计其数,一些“神剧”甚至逢假必播,常年霸屏,却少有电视剧重播能够像《大明王朝1566》一样得到了堪比首播剧的关注度。


加之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一时间,大小屏幕播出的几部历史正剧似乎开始形成了一点气候,但是否真如一些媒体所称,历史正剧迎来复兴,也有商榷的空间。


《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播出,历史正剧小成气候


但该剧于2007年在湖南卫视首播时,收视成绩可谓折戟沉沙,平均收视成绩仅为0.5%。



编剧刘和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大明王朝1566》的低收视是时势使然,首播平台选择了湖南卫视。


以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其主要受众群体与该剧的目标观众重合度很低,再加之当时的播出时段是在十点之后的非黄金档,因此收视不高也属正常。


但《大明王朝1566》的制作品质,使其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张黎导演,刘和平编剧,陈宝国、黄志忠、倪大红、王庆祥等老戏骨主演,这样的制作班底算的上是高配。


《大明王朝1566》为国产剧可能挖掘的人性深度,提供了新的可能。这部剧的拍摄有出自反腐宣传的考虑,但它跳出了传统清官贪官正邪二元对立的模式。


剧中不仅有对渐进式体制改革的思考,更是在展示明朝宦官权臣储君复杂的朝野斗争中,对每一个角色所处的无奈、局限和困窘进行了观照,同时寄托了一种对乌托邦式完美人格的想象。这也是《大明王朝1566》被视为真正的艺术品的原因。


与《大明王朝1566》重播同时,积压两年的“大秦帝国”系列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也于2月9日在央视一套悄无声息的开播,这部被观众称为“零宣发”的剧,仅在首播前4小时才通过官方微博宣告播出。


“大秦帝国”系列的前两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分别由黄健中、丁黑执导,先后于2009年、2013年在省级卫视和央视首播。



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原定于2015年播出,但由于饰演白起的王学兵涉毒,该剧被迫重换演员补拍,完成后又进入了漫长的排期等待。直到今年年初才姗姗来迟。


制作方表示,《大秦帝国》系列将连拍5部,用超过200集的篇幅全景展现秦国励精图治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 


“大秦帝国”系列三部剧,尽管收视平平,但豆瓣评分长期高居9分,这主要源于该系列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考究,无论是对礼仪器具的使用,还是对历史人物的背景铺陈,都很严谨。


导演丁黑表示,该剧在重视历史观点严谨的同时,也尝试更通俗有效的方式来讲故事,有点像“百家讲坛”版的《大秦帝国》。


央视开年播出的另一部历史正剧《于成龙》,讲述了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为官故事,收获了CSM52城平均收视1.25%的成绩。开年以来的这三部剧的播出,也使得历史正剧小成气候。



历史正剧难说复兴,多元化市场需要其生存空间


这几部历史正剧的播出,也让很多行业人士高呼“历史正剧回暖”“历史正剧复兴”。但仅凭这两三部剧就判断历史正剧新时代到来,未免过于乐观。


事实上,近两年历史正剧的产量一直不温不火,总体数量不高,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历史正剧也是屈指可数。


从发布的电视剧备案公示来看,2017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03部,古代题材共21部,占总数的20.39%,而古代题材中则以传奇、神话、武打居多,真正的历史正剧不超过5部。


而各卫视此前推介的2017年待播电视剧片单中,也仅有《军师联盟》打出了历史正剧口号。



而已经播出的《大秦帝国之崛起》目前播出至第八集,但CSM52城最高收视并未破1;《大明王朝1566》在优酷上线后,680万的播放量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开年播出的这三部历史正剧,从题材选择上也是围绕“反腐”或“崛起”,某种意义上也是体现了国家意志,很难说是市场之手的主动调节。因此,无论是产量还是观众基数,谈历史正剧的回暖和复兴都为之过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严肃的历史正剧通常要达到“以史为鉴”“借古喻今”的深度反思,这也使其并不追求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


当年《大明王朝1566》首播收视走麦城时,张黎就曾表示,“一部戏,如果真的让家庭妇女、老太太们都追着看、爱不释手,那就不是我要拍的东西了。《大明王朝》不是《还珠格格》,不是《大长今》,不可能取得那么高的收视率。”


《大秦帝国之崛起》总制片人焦阳对历史正剧回暖的说法不置可否,但他表示,影视行业走到今天是多元化的,不管戏说、正说、古装偶像化还是玄幻,都有它的市场。不要一个类型打压另一个类型,这样不符合繁荣艺术市场的规律。不管什么类型,都有它的市场生存空间。



电视剧行业“暂时性休克”,历史正剧们可以提供哪些启示?


行业对《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之崛起》等剧播出的关注,既是对优质剧作的肯定,也体现了对当下电视剧行业风气浮躁、制作粗糙、流水线生产的失望。


今年以来,电视剧替身、抠像等问题,屡屡成为行业焦点。近日,编剧宋方金接受采访时透露,某部电视剧拍摄时,现场37个演员全是替身,制作方已经摸索出一整套“替身拍法”,包括抠像、头套、虚焦,根本不用演员就能拍,“原来替身、特效、抠像,都是非常高级的影视辅助手段,现在是所有效果都用抠像来完成,最没难度的镜头也得抠像。”



仅从拍摄态度上,《大明王朝1566》的演员就和当下的流量鲜肉高下立判。戏中陈宝国、黄志忠、倪大红、王庆祥等一众老戏骨集体演技爆发,大家似乎都在将这部剧视作一件艺术品在打磨。


张黎曾回忆道:“那个组出奇地平静。陈宝国也一样,也住在北五环的一个烂楼里面,他自己住一间,给他安排了一个套间。早晨起来,试装,对词,每天就这样,很松散,该锻炼就锻炼。给他们找了一个健身房,像严世藩,杨金水,他们都锻炼。黄志忠每天跑一万米。安安静静,这其实是一个摄制组应该有的状态。


有的演员偷点懒,词不好,大伙那种不屑,他的压力太大了。所有演员词都溜溜的,戏都好好的,一个演员打磕巴了,那真是对不起,不用说,回去以后肯定是在背词呢。他形成的习惯是,一般早晨五点起床背词,七点钟出发。现场再背词的演员,全组人都看不起。


倪大红不拍戏时,我们就见不着他,据说天天憋在屋里琢磨呢,他从化装开始就进入到严嵩80多岁的状态,寡言少语、眼神呆滞、动作缓慢等。而扮演郑泌昌、何茂才的演员,要求住一个房间,哥儿俩没事儿就掰扯戏,很有上大学排一部话剧的感觉。他们在拍摄期间都是‘守得住’的演员。”


而在剧作的打磨上,刘和平曾透露,在写《大明王朝1566》时,创作室里一边是嘉靖的像,一边是海瑞的像,“我每天都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跪下把香一烧,磕三个头,然后才进到创作间写作。你必须自己进入一个孤独的状态和境界,才可能跟他们对话,才能理解他们,理解那段历史。”


而反观当下电视剧行业,则是另一番面貌。编剧汪海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现在平台方对导演的要求则是“拍的脑残一点。”


资本的盲目追捧、抄袭风盛行下的东拼西凑、流量演员的敷衍了事,再加之评价体系的混乱,各个环节存在的短板,让很多IP大剧在严肃历史正剧面前败下阵来。宋方金称,这个行业进入了“暂时性休克”。应该怎样修复被破坏的创作土壤,《大明王朝1566》可以提供更多深思。



  “有点儿内容”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关注“有点儿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