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 场上的“中国大妈”

场上的“中国大妈”

2022-02-16 03:13:41

2013年4月,国际金价大跌,中国大妈疯狂抢金的事迹在全球引发关注,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大妈”对黄金的购买力导致国际金价创下年内最大单日涨幅。此后黄金又经历了一次暴跌,导致“中国大妈”纷纷被套牢。美国媒体如《华尔街日报》专创英文单词“dama”,调侃中国中年女性大量收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的现象,国内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把她们与资本大鳄、华尔街巨头的博弈无限放大。“中国大妈”成为了国内生活水平上升的见证者、受益者,却又可能常常吃了盲目投资、不会理财的“亏”。而在这之后,:她们既是各地广场舞的主力军,又是股市楼市的“奇迹”与“神话”,是马路上的“碰瓷专业户”,又是朝阳群众的神秘成员,是社区生活八卦的“云存储”,也是你人生缘分的“红娘”……

初登舞台便惊鸿,“大妈”当红不认输

自2013年以来,“中国大妈”横空出世,以“黄金”“旅游”“广场舞”登上世界舞台。此后,相关话题持续不减。

2016年,“大妈”的网络热度甚至超越“小鲜肉”、“白富美”、“高富帅”,仅仅惜败于“网红”。


而这些涉及“大妈”的新闻和文章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广场舞、旅游、黄金、股票、居委会。

 “大妈”,这个原本亲切质朴的词汇,如今烙上了特殊的时代意味,并且与不同的“场景”碰撞,。“广场舞”是生活空间的拓展,“旅游”是休闲空间的扩展,“黄金”“股票”则像是职业空间的转换,三者合一,。从原本对一个群体颇具调侃的称谓,到对中年女性刻板印象的建构与结构,到对中年女性崛起、女性力量的认识,到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特定生活方式与场景的解读与幻想……然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构、唤醒、重塑,甚至歪曲、反叛了真实的“大妈”?“中国大妈”又承载了多少超过她们理解与认知的刻板印象与压力?这些刻板印象与认知的形成,又与当下的社会心理有怎样的逻辑与内涵呢?

广场上的“中国大妈”:从“全民”到“扰民”,愿“无声”胜“有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县级以上城市建立了文化广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多元,逐渐滋生出了广场文化。中老年大妈,特别是退休妇女,由于闲暇时间较多、生活压力较小、热爱热闹等原因,成为了广场文化的主力。对于退休妇女和很多中年妇女来说,事业上,她们已经没有追求或者说已经“不需要追求”;物质上,经济压力相对较小;情感上,失去了工作上与同事的联系,更需要从生活中寻找陪伴;生活上,她们通常白天照顾子女甚至孙辈、买菜、做家务,围绕家庭转,到了晚上则更有时间享受属于自己的爱好;文化上,知识和眼界的局限,使她们不能像年轻人那样简单地掌握和融入互联网生活,只能寻求简单的消遣和自我表达方式……多种因素的“共谋”,使得中老年妇女成为“广场舞”这种集娱乐性、社交性、休闲性、自我展现性、群体性于一体的文化的追随者。

,首先集中在“大妈”将广场舞从“全民健身”变成了“扰民健身”,扰民的方面主要来自声音的干扰和空间的侵占。近年来,网上关于周边市民对广场舞扰民的投诉和恶性“抗争”的事件不绝于耳:2013年8月,北京男子不堪广场舞噪音,放3只藏獒吓跑广场舞大妈;2014年10月,昆明公园广场被泼大量废机油;同年,因多次交涉无果,武汉居民朝广场舞大妈泼粪发泄心中怒火;更有豪气的温州小区600多位住户凑26万元购买装备,逼退广场舞;2016年2月,东莞男子怒砸广场舞音响;2016年3月,南京某空地变临时停车场,广场舞大妈划破车辆;2016年12月,郑州广场舞大妈被钢珠击中……百度问答、知乎等社区,甚至出现了“如何逼退广场舞大妈?”、“广泛对抗广场舞”等系列提问和奇葩招数的汇总,比如激光笔、水袋子、高音炮、节奏错乱的音乐……这些招数大多是“以噪制噪”、“以毒攻毒”,大妈没有被击退,攻击者反而违反了社会治安管理条例。,“广场舞扰民”成为大部分网友的共识,攻击者也常常成为网民同情的对象。在新浪微博相关话题的评论中,“感同身受、坚决支持”的网友占了绝大多数;腾讯发起的相关网络调查中,79.8%的受访者表示“曾经被广场舞的噪音打扰过”……,“居民”和“大妈”也就成了对立的双方。

其次,,“广场舞”的触角伸向了各种可能的公共空间,比如车站、火车厢;广场舞走出了国门,拥抱了世界,巴黎卢浮宫、莫斯科红场、新泽西都有它的影子;广场舞也很潮,农村大妈斗舞视频让人看呆;广场舞孕育千亿市场,在淘宝平台上输入“广场舞”进行搜索,竟有相关商品达100多页,糖豆广场舞和99广场舞分别完成500万美元第二轮融资……广场之于“大妈”,就如网络之于年轻人;广场舞之于“大妈”,就如“直播”之于90后、00后,其背后反映的,是中老年休闲娱乐需求的增加和休闲方式与空间匮乏之间的矛盾。广场舞最火爆的似乎不是一线城市,而是三四五线城市,那里娱乐活动单一,公园广场空地分布广泛,年轻人在网络上看“直播”、当“网红”,大妈们则可以在广场上翩翩起舞。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爷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合唱、抽打陀螺、甩鞭等可能扰民的活动,也被归进了“泛广场舞”一群,“广场舞”和“大妈”的内涵都有了外延。、“噪音”等负面标签,总能轻易地展现两者之间的争端和矛盾。网民对“广场舞大妈”的吐槽,恰是对当下城市生活空间供给不足、规划不合理,中老年人休闲需求得不到满足等社会问题的反映,“大妈”是这些问题的呈现者。另一方面,。其实在刻板印象之外,我们能有更多解读:从广场舞大妈转换空间的能力看,她们创造性地发现了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从文化包容性看,同一个广场同时可以有很多舞蹈队;从身份上看,进了广场她是“大妈”,出了广场她就是你我的母亲、奶奶……比起“大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服务提供者的政府,似乎更应该承担因此产生的各类问题的管理和解决之道;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大妈”与居民也更应该通过理性交流、相互理解去协调空间的利用;而可能扰民的“大妈”,也只有以尊重居民生活空间、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态度,才能使“广场舞”更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商场和资本市场上的“中国大妈”:有钱还有闲,任性而不理性

对于商场上的“中国大妈”,、不差钱、出手阔绰。以2016年为例,从涉及“中国大妈”购买行为的新闻数量看,排名前十的依次是黄金、保险、股票、房产、豪车、P2P、化妆品、珠宝、奢侈品、比特币,比起“美”,大妈们确实更关心“钱”,而“大妈”最常抢购的奢侈品和化妆品品牌则主要有香奈儿、爱马仕、娇兰、迪奥、兰蔻等等。

其次,,缺乏专业信息和理财能力,以盲目跟风为主。2013年4月“中国大妈”买走300吨黄金做空黄金,当时成本价是每克290元左右,目前离“抢”金被套已近四年,国内投资金条实时价格是每克270元左右,相比之前仍处于低位;2013年下半年,“中国大妈”掀起海外购房潮,有媒体称韩国济州岛预售屋热销,99%被中国大陆民众买走,且频现“大妈”身影,随后又有媒体揭露这是开发商借“大妈”在营销,亦有专家指出,海外置地投资将面临较高的税收、物业费、交易费等,加上随时可能变动的移民政策,投资者往往忽视了潜在的风险;2013年11月,比特币成交价一度从1000元上涨到近6000元,据交易平台火币网的统计,总交易额大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贵宾用户中40%为女性,由于其原理复杂,又易于被用于不法活动,不少“大妈”陷入了骗局;2014年,互联网金融成为爆品,融资谷资本集团发布了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其旗下网贷理财平台近三成理财人群为40至59岁的中年女性,虽然30至39岁的人群占据46.53%,但“大妈”群体的平均理财金额是30至39岁人群的2倍,是30岁以下群体的7倍。这一年,网贷公司频频倒闭和“跑路”,据《长江商报》报道,截至2014年4月底,全国累计超过150家网贷公司或倒闭或跑路,涉及资金达20多亿元;2015年,股票价格连连攀升,据中国证监会通报,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股票账户同比增长433%,达到795多万户,其中55岁以上的大爷大妈达5.2%,各地证券交易所也多被“大妈”和“大叔”占领,6月开始股票暴跌,不少股民被深深套牢……资本市场上的“大妈”并不仅指中年妇女,而是泛指“盲目投资、不会理财”的人群,甚至有时候,就是对一种“购买力”的代称。

最后,,看到了当下民众投资渠道匮乏、缺乏安全感的现状。不少学者、专家认为,“抢”、“跟风”恰恰是国人无处安放的焦虑,“盲目”恰恰是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匮乏,随着K线图和房价起伏的欢乐与忧愁,恰恰是弱小者对“不确定”性的“抵抗”。当财富焦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中国大妈”只是一个形象的注解。她们的出现与“资本”的博弈并不让人惊讶,其反映的不过是国民购买力日渐增强与投资渠道匮乏、财富安全感不足的矛盾而已。

旅行中的“中国大妈”:规矩伤、购物狂、英语盲、、唠嗑帮

,她们最爱的地方是机场免税店、自助餐店,最爱的方式是跟团。中国大妈团横扫韩国免税店,这类新闻不绝于耳,,特别是中年女性贪便宜心理的升级版,就如大妈哄抢超市打折物品;侧面又说明了大妈“豪气”,与跳广场舞、抢黄金一样,多少带点对国内生活水平提高的自豪感。2015年,“中国大妈”在意大利奢侈品店前吃泡面走红、如果是西方游客在精品店门前啃面包,也未必会引起如此关注,但“中国大妈”的“有钱”形象却总能和“任性”、“无素质”结合。也许大妈的胃适合不了西餐?也许她们参加的就是购物团,没有更多的就餐时间?也许她们就是舍得买奢侈品,舍不得吃大餐?……不管如何,“大妈”再一次产生了吸睛效应。

其次,她们常常是不守规矩的,。2016年8月,中国大妈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掌掴免税店店员事件引起海内外华人热议,就在人们都认为大妈没素质时,事件有了反转,同行游客在网上爆料称:“免税店的人疑似偷大妈的信用卡,大妈拍了一下她的脑袋,店员哭了。大妈和她老公不停给该店员鞠躬道歉。该店员不依不饶,让警方把大妈带走!”长期以来,不守规矩、不尊重当地习俗、没时间观念、文化品味低、出了钱就是大爷等心态和行为,成为了中国游客境外游的典型形象,而这些“品质”在“大妈”身上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出于传播效应,发生负面事件时,媒体往往自动忽略当事人其它的角色身份,简化为“大妈”,只能说,“大妈”这个词本身拥有极强的话题属性。且不说44岁的当事人是否算大妈、有无职业身份,就在事件还未查清之前,新闻就对当事人扣上“大打出手”、“连扇耳光”、“终身禁航”等霸气词汇,不去求真事实,,缺乏媒体的专业性。而“大妈”是否比其他群体更加不守规则、无素质,也应该用更为合理、科学的统计数据去证明。

最后,大妈的旅行风格与年轻人小清新的自助游、追寻人生意义的旅行,不在一个话语体系,。大部分的大妈是“英语盲”却爱去英语国家,不太会摄影却喜欢买昂贵的单反,不敢一个人出行偏好跟团,加上她们本身就更爱凑热闹、爱搭讪、爱聚众、爱跟团、爱唠嗑胜于看风景……这种旅行风格,与“广场舞”异曲同工,很大程度上满足的,也是中老年人爱热闹、喜群聚的心理。然而这种风格,与年轻人推崇的自助游、个性游等格格不入。旅行本是体验不同的生活与文化,旅行的风格也该是多元的、丰富的,但从目前的旅行方式看,以年轻人为主要追随者的自助游、,才能被认为是“高逼格”、“有情怀”、“有文化”的。类似“马蜂窝”等自助游心得分享网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在展现自己的旅行安排、美景和攻略。以文艺、心灵、小清新、追寻人生意义、自主规划、偏好个人或小团队出游等年轻风格为主的旅行话语体系,。“大妈”的旅行,,被黑也不为奇怪。

结语:

,不再是人口学词汇,而是一个被泛化又被窄化的概念,被泛化是指,其他群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类似行为,也可以被称为“大妈”,比如跳广场舞的年轻人;被窄化则是指,,较少提及农村大妈等更多元的群体。其实很多“大妈”也有正能量,比如不少社区街道、妇联组织协调了“大妈”群体,让她们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不少志愿活动公益活动都是通过广场舞大妈来推动的;有些地方成立了广场舞自律联盟,,只聚焦了相对负面的“大妈”形象,忽视了这个群体本身的多元性。

其次,在性别角度看,从中老年“妇女”到“大妈”这称呼上的转变,其实是一种对女性的年龄歧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年龄常常成为国人对女性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女性似乎仅仅因为“年纪大”就拥有了被嘲讽的理由:当一个女性离开“萝莉”、“少女”、“年轻”等标签,成为“大姐”、“阿姨”、“大妈”后,她似乎本身也就变得不可爱,而是招人厌烦了。

再次,,这些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了不同的意味:在广场上主要指“扰民”者及其行为;在资本市场上,主要指有闲钱而不会投资者,在旅途中指以购物为主要方式的人群;在超市里主要指哄抢便宜货的民众;在路上可以指特意“碰瓷”讹诈的人;在公园街头,还可以指容易被忽悠购买保险和保健品的人……“大妈”已经不专指一个特定的群体,更多是指一种行为特征,比如强大的购买力、盲目的投资等等。

另外,这种“符号”恰是来自其他群体对“大妈”形象的建构。,往往会生产更符合自己认知与逻辑的话语体系。媒体和网民常常从其他群体,主要是更为年轻群体的角度、立场、思维方式上去解读“大妈”的行为,却又发现似乎超出了既有认识。,就像《大妈颂》说的那样,“在中国大妈面前,,,只能理解为,中国大妈已经超越了既有的价值系统。” ,她们不去反抗这种建构,:她们很少在网络上发声,或是她们没有掌握网络技能,或是根本不屑在网上发声,或是并不认为网络是其发声的空间。毕竟,广场、商场、社区才是她们真正需要面对的生活空间,邻里、子女、其他“大妈”才是她们最常接触的人群,而不是青年人的微博、朋友圈、知乎。

最后,“中国大妈”出现已久,。究其原因,“大妈”成为展现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生活多元化等社会背景的形象,,但同时又感受到了这种发展一并带来的资金风险、经济焦虑、城市治理失序等。

中国的很多中老年妇女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已成为被调侃或招“黑”的群体,也并不知道,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她们已经代表了超越自己身份的群体——也顺便恭喜度此文的你,当你有闲钱去国外旅游、抢购奢侈品,当你有余力去投资买房时,当你也忍不住买股票炒基金时……不管你是现实中的“80后、90后”,不管你是大爷、小伙,。

网传《大妈颂》

胸赳赳,气娘娘,大妈黄金抢,喝米粥,配咸菜,就是饱加香。中国豪大妈,气死索罗斯,打败高盛打败摩根野心狼!天不怕,地不怕,黄金搬回家,巴菲特,算个啥, 大妈俺最大。千亿随便撒,就当买个瓜,美帝奶粉世界盐巴通吃它!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号,独家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及作者

实习编辑|杨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