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电影《梅艳芳》5天拿下近五千万的票房,讲真这成绩不算亮眼,但也符合预期。
本身拿已经过世的超级明星做文章,就容易产生争议。何况这部电影里,不光有梅艳芳,还有另一位风华绝代的巨星张国荣。
而把这二位天王天后放在一起,话题足了,风险却也更大了。尤其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涉及演艺界名人的时候,如许冠杰、谭咏麟、刘培基,字幕往往都以香港人习惯的英文名指代(内地观众肯定不习惯);而影片在公映前后,除了杨千嬅卖力站台,也少有看到香港演艺界名人出面力挺,“怀念往昔”——凡此种种,你就知道这娱乐圈的水有多深。电影现在能拍出来,绝对不容易。
而观众尤其是粉丝想要给电影挑毛病,又太过容易。每个粉丝都有自己心中阿梅和哥哥的高光时刻,件件都难舍弃,要把他们的传奇故事在两小时的剧情里全部展现,神仙也做不到。
因此,看完这片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就这样吧,电影人尽力了。
五天前影片在内地和港台地区同步公映,还有人不免发出疑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推出这部电影?对此,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那时候的香港遭遇SARS,愁云惨淡,但梅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呼吁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时艰。
梅艳芳本人,在辞世前举行慈善义演,自己担任总监,找来众多艺人,一起为香港这个城市打气。那时候的氛围,和今天是有相似之处的。现在新冠疫情的硝烟尚未散去,我们的电影遇到很多问题,和当时的情境颇有呼应。
尤其《梅艳芳》公映这几天,内地的疫情又有零星反复,北京几个城区的影院关闭,戏内戏外,似乎都在说着同样故事——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或许越需要这样的电影,为今天的时代和电影人打气。
再把视野放远一点,这部电影讲的也是社会舆论普遍关心的艺人艺德的问题。
如今的流量明星,用造流量、造话题的方式来千方百计引人关注;而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草根出身的梅艳芳怎样把自己在舞台方面的魅力发挥到巨大,同时又如何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介领袖。
她自己本身和香港这座城市共荣共生。
舞台不只是搵钱的工具,也是汇聚社会义气的江湖。
没有他,就没有这部电影。他拍这部电影,除了是“圆梦”,还梅姐一份当年的承诺,事实上,他和梅艳芳不都是一样的人?
一直以来,主导安乐的江老板发掘了很多电影新人,也敢于为新人搭配最好的团队。
就像这部电影的主演——也是灵魂王丹妮,第一次担纲主演电影,她很年轻,原来做模特的她,在江志强信任的目光中,挑战了自己的表演极限。
她不光需要长相形似,也要努力贴近神似,举手投足间流露巨星的风采——这当然很不容易,坦白说也有一些力不能逮的地方,因而这部电影中将原先梅艳芳演艺生涯的真实片段和演员的表演剪辑在一起,以求达到最好的视听效果。
在真实和再造复合的那一个个瞬间,这也真是电影媒介的魅力吧。
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2003年,在起起伏伏的时代波澜里,那一首首经典老歌,令人回味。
电影中的电影,也是不可少的,毕竟梅姐曾经带给我们如此多光彩照人的银幕回忆。特别是她和张国荣一起出演关锦鹏《胭脂扣》的场景,电影中复原了场景,十二少和如花斜躺在一起,于袅袅烟云中互诉衷情。
但片场中所交流的那些事,又是我们看《胭脂扣》的影迷“从不知晓”的。所以这部电影里,既有复现,又有演绎,成为颇有趣味的一页。
不过,我觉得电影最好的地方还在于,一方面呈现了超级明星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便是将梅姐也还原为一名普通的女性,让她时刻面临着生为女性的普遍困境。
这是真正可以打动今天年轻观众的地方。
影片的开场,是梅姐披着婚纱在红磡体育馆的惊艳亮相;而影片最后的高光时刻,则是呼应开头,一曲《夕阳之歌》华灯中定格。在巨星的背后,她不仅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更关键的,她的婚纱永远无法在现实中穿起,成为了生命中最大的遗憾。
女孩穿起婚纱,本是步向成熟女人的最幸福的起步——而此时的梅艳芳,却同时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中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唏嘘?
梅姐的背后,围绕着很多优秀的男性。
比如古天乐饰演的艾迪,也就是刘培基,梅姐很多经典造型都出自他手。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在我看来,不是最后一幕,而是梅姐流着眼泪对刘培基说,她从小没见过她的“老豆”,身边这些捧出她的男人就是她的父亲。
这是如父如女,真诚善良的表达。
但这些男性,除了将她push成一个超级明星之外,起到的又都是正向作用吗?并不见得。
她在舞台中美艳不可方物,而在背后,却没法像普通人一样去发展正常的感情。
电影中讲述了她的几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最讽刺的是,每次事业有了新的起步时,作为普通女人的梅艳芳,感情都会跌落谷底。
这种女性情感与事业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管是不是梅艳芳的粉丝,我想都会有所触动。现实就在每个人身上,此刻仍旧发生。
小时候,梅艳芳和她姐姐梅爱芳,共同演唱了一首《相思河畔》。
而当姐姐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梅艳芳的情感是复杂的,以至于晚了四个钟头去陪姐姐一起试婚纱。两姐妹因此爆发了争吵。
当她自己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面对黑社会势力的霸凌,却仍旧非常无力。
如今的维多利亚港湾边,树立着梅艳芳的雕像,刘德华献给她四个字——“香港女儿”。
梅姐一辈子没结婚,她的爱人实际上就是香港这座城市。
香港这座城市,如果没有她,就失了点颜色;反过来,如果没有香港,也就不会有她的传奇人生和不朽成就。
这个城市里,不光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曼妙无比的霓虹,也有充满烟火气的小店,以及,为躲避城管惊慌奔走的街头摊贩。
这些高大的、光亮的,同时也平凡的、朴素的甚至卑微的波光碎影,不正是那个永远回不去的香港,以及,那个永远回不来的梅艳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