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 Ria's Share|阅读与我

Ria's Share|阅读与我

2022-07-05 20:03:13


已输入2806字,预计阅读14分钟


谈阅读前,需谈一下我的妈妈。她是我复刻的模板。


她年轻时喜欢看书、画小人、做剪报歌词本…和爸爸相识后信件来往了一年。金庸和琼瑶书,她几乎每本都看过。她带我去书城,摆在外层书架上的外国名著都看过,她会指着封面告诉我大体的情节和她是在什么年纪看的。她曾告诫我不要这么早看《平凡的世界》,因为我看了也不能体会。高三陪读的那一年,她带来几本书、几本字帖、一盏沉香。我并没有午睡的习惯,她就与我聊天,或者和我一同看闲书。这在那个紧迫的时段,给了我莫大的自由和轻松。


我曾偷偷看过那些“手账本”和信件,岁月使得纸张脆弱,却让其中的细腻真挚显得弥足珍贵。如今身上的一些特质和妈妈重合,也是一种必然。



刚进小学的时候,都是爸爸带我去书城,第一次他说带我去买课外书,结果抱回来厚厚一叠教材辅导,一课一练、金考卷……


可妈妈带我去的时候,我可以抱回来一本又一本少儿文学。从小学的秦文君杨红樱沈石溪,到初中的冰心鲁迅老舍巴金散文精选。每一本书妈妈都会亲自过一遍,哪些书带了点言情她会提醒我,哪些书比较好她会和我一起看。在那个还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我有幸能通过妈妈接触到好作品。




五年级毕业的那年暑假,入睡前就看那些名家的散文小说,一些文章正巧也是写孩童们暑假的趣事,这也让我对那些大家的第一印象没有那么严肃刻板。印象最深的是那篇《马裤先生》,至今我对老舍的印象都是诙谐幽默。


小学也试着写过小说,给班里一半的人安排角色,最后…没有最后。



到了初中开始寄宿生活。开始和大家一起看那时的言情,偷偷地,却不舍得放下。好的烂的都看过,记忆犹新的是《凤囚凰》。就是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原版。当时被作者的文笔思路吸引,惊觉穿越言情也可以写的这么好,女主角楚玉的坚定大气是我一直以来向往的模样。



初一的暑假,家附近开了图书馆,办了卡就天天去看里面的言情,看到《暮光之城》系列,一本书大概4-5cm厚,那时候喜欢这种魔幻,几乎是一天一本的速度。学校里认识了一个同样喜欢哈利波特的男生,很慷慨的借给我实体书看,于是七部曲也很快就啃完了。这也为后来的长期阅读做了一些准备。


初二看鸡汤和小哲理最起劲。毕淑敏老师的散文爱不释手,每次考语文前都要看一看。刘瑜的文章浅显易懂,当时图书馆在馆的刘瑜的书,无一落下。

同年接触到了亚马逊网站,开始网络购书。亚马逊很快,基本一两天就会到,那一两天的期待我仍然记得,拆包装的喜悦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一次购书体验是买《百年孤独》,是因为当时同班一个女生在读,她在阅读写作方面远远超过我三个年头,现在回想来只觉得自己仍需“修炼”。



初二暑假的语文作业是大量阅读加摘抄加短评。暑假上来明显感觉到自己文笔的提升,感谢那时的语文老师对我的欣赏,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并且把那年班里唯一一个写作比赛的机会给了我。拿到区级二等奖,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奖励。



初三毕业,去了书展,把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抱回来,开始我的日本作家之旅。那时候读村上春树,纯粹是因为他的处女座《且听风吟》名字好听,还有《挪威的森林》里“春天的熊”的比喻可爱。之后看《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已是另一番心境。也看渡边淳一,虽然看的情节会刷新三观,但人物内心戏和情感的描写实在是细腻真挚。



到了高中仿佛开启新篇章,加之妈妈给我买了Kindle,开始大量阅读。过了读言情的年纪,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文字,只能广泛涉猎。记得当时好像是半年读完了将近30本。


还拥有智能手机的时候,下载了喜马拉雅FM,听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是一次奇特的体验,一般是在路上或是去打水的时候听。之后买了电子书看,那种感受就像是一种无法描述的奇遇。

(这个寒假又去听了莫泊桑的《一生》)

对于FM主播的声音和内注情感一贯很挑剔,甚至一些背景音乐配的不好的都不愿意再听。推荐两位主播:






高三下,遇到喜欢的作家——汪曾祺和严歌苓。在最紧张的氛围中抽些空子,男朋友看三国演义,我看严歌苓,同桌看红楼梦,偷来的浮生半日闲,成了现在最想回去的日子。那时还看了欧亨利和毛姆的一些短篇小说,简直就是刷题空隙最好的放松方式。



最想感谢的是初中和高中遇到的两位语文老师。


初中的语文老师特别在意“修改”,几乎每篇文章都要修改三次。每周一篇随笔,每两周一篇书评、一篇课堂写作。每学期有一个课前“展示”,一节课一个。

第一次的活动是随机抽话题当场围绕话题演讲,那时候抽到《美丽的校园》,算是最简单的了。

第二次是分享一位最喜欢的作者,我分享的是沈石溪。

第三次是分享一篇最近喜欢的文章,我分享了一篇关于钟表的。


很感谢那时的语文老师,引导我们去阅读更多。


到了高中,一开始就被语文老师欣赏、指导。最大的问题是审题不清…一次又一次不合格也让我信心锐减。还有一个矛盾的问题是,被应试教育困住,渐渐少了那仅有的灵性。有一回的写作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就没交,可是老师只是简单地提醒却没要求我上交。最感谢老师的宽容和耐心,让我没有放弃。



一直想把这些做个记录,哪怕是流水账。

改变一个人是困难的,但是阅读能做到。一个人的心境、视野、看待事物的态度,会随着阅读改变。

整个内化过程是个人心境的独立成长,私以为这和旅游一样。旅行过程中你会碰上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风俗习惯。阅读亦然,可以说是另一种“旅行”。


同样的,旅行都是从周围开始,很少有一出去就去很远地方的人。阅读也是要从认知度相符的书籍开始,慢慢的摸到一条路,再顺藤摸瓜,到了一定的高度,才可以跳一跳,尝试更有深度的书籍。


一直以来,我都是把阅读作为我的爱好来自我介绍。从前没什么底气,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读了几本书就以为自己会读书。

现在心态不同,不仅仅是阅读应是个全民爱好,关键是我真的把阅读当做了一种习惯呀。


最大的感受是,

自己的思维较之前跳跃,走神5分钟可能跳过了很多点。

能理解为什么能通过和一个人对话了解到这个人是否腹有诗书或者读些什么书。

有时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人事物,会不由自主想到书里的某个情节。(这种感觉很难描述,类似于看到作文题目脑子里正好有素材的小惊喜。)

越来越喜欢写,也越来越喜欢原创,别人的好句子都被放进了摘录本。

……



阅读是一辈子的修行,我还有太多需要提高,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境界。

目前就希望自己能够读更多不同的书,保持输出,能输出更多有意义的文章,尽快离开现在停滞不前的阶段。至少不是流水账。



最近在读《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北大一位教授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内容。也是受了好友的影响,开始接触国学。

前一阵子和另一位好友出去玩,经过大众书局,一进门就看到东野圭吾的合集。我指着几本说看过,她说她也看过,还看了另外几本。是真的很开心。

希望,能一起读更多的书。



下期预告

《阅读与我们》

前面说到过,会一直推荐别人看书。男朋友自然不在话下。

有趣的是,我们一起读的第一本书是《围城》,钱钟书在里面写下经典:“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

原本写这篇是为了纪念我们的800天,但由于拖延症,早就过了800…有望在月中出。


友情链接